top of page
Untitled_edited.jpg

Dr. M

Give you no limit


歡迎來到Dr. M

​在這裡沒有最好 只有更好

Home: Welcome

DR. M

Martin Lin, Taiwan, currently in UK

MD, MSc in Sports Medicine Exercise &Health, CSCS

對於運動有著異常的熱情,希望透過運動讓世界變得更好

運動傷害處理

​一般復健

Workshop經驗分享

肌力體能訓練

​醫療雜談

IMG_4784.JPG
Home: About
Home: Blog2
  • Writer's pictureDr. M

自學兩個月 NSCA CSCS Get!! 考試心得分享


從比較有系統地接觸健身運動開始就有了想要考一張證照的想法。擁有證照本身不一定代表你能力的全部,但至少是一個簡單的溝通媒介。同行的看到你有這張證照大概可以推估你最少對哪些東西有些理解。台灣的健身產業主要還是走美國的系統,因此以四大證照為主,關於四大證照有興趣的可以參照這篇文章。以下就簡單分享一下我考取NSCA CSCS的心得。


背景

我是醫學系畢業,因為大學時期有打校隊的緣故,對於重量訓練算是有些為的了解。但是真正有比較仔細認真的在練大概是一年左右的時間。在準備這個考試之前,我有去上過KAT的私人教練培訓班。不過KAT的培訓班主要是針對ACE的CPT,所以中間還是有相當的落差。 因為醫學系的關係,所以基礎的生理學還有肌動學對我來說基本不是問題,只是需要喚醒一些記憶。但是對於一些訓練的方式、訓練組數、營養學、週期化等等都是從頭開始學起的。準備方式就是純粹自學與看看網路上的經驗分享,我並沒有參加培訓班等其他課程。


考試資格

CSCS要求你要有Bachelor Degree或是要有正在就讀大專院校的證明,而且需要有CPR/AED的證照。這部分對我來說很簡單,因為在醫院裡面這是必備的。如果是一般民眾可以去看看紅十字會有沒有辦一些認證活動,或是有些時候健身房也會集體去上課,可以留意一下。


報名方式

其實這部分網路上的分享已經很多了,只要透過谷歌大神即可。主要應該是兩個方式,其一可以透過NSCA Shanghai在台灣的分部報名,或是更簡單就直接從官網報名即可。我自己就是從官網報名,官網報名其實蠻簡單的,就step by step填好資料,選擇考試時間與想要使用的語言(CSCS有提供中文試題),繳完錢之後就可以準備考試了(建議先加入會員,因為加入會員再報名的費用比單純報名少一些,如果有學生資格可以再省一小筆錢,不無小補)。


考試內容

考試內容其實官網上都寫得很清楚,全部都是學科考試,並沒有操作考,所以其實就算你完完全全沒有重訓經驗,你乖乖唸書也一樣可以考過。考試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基礎科學部分與應用部分。各自佔的比例也不太一樣,以第一部分來說Exercise Science是最重要的。總共有95題但是其中有15題是不計算分數的,但是你不會知道是哪15題。

第二部分總共125題涵蓋了較多的應用問題,其中Exercise Technique和Program Design是最重要的部分。在第二部份中一樣,其中15題是不列入分數統計的。

通過的標準是70,這是一個經過他們內部換算過後的類似百分比的東西,好像不是單純答對題數/總題數,不過相差不會太多就是了。


準備教材與資源

關於準備的教材Essential of Strength 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 4th Edition是必備,也是我覺得唯一需要的,基本上就看這一本就夠了。除非你對於解剖學或生理學完全一竅不通,不然基本上是不太需要去找其他參考書的。課本的部分我是上網買中文版本,然後英文版本當作輔助,畢竟有些翻譯的部分還是有點不夠完整。除了這本Text Book以外我還有利用以下資源:

  1. 網路上所取得的Slides,這是以舊版本的教科書為主體,大概提點一下重點

  2. App Store下載的App,我覺得可以加減看,但是還是官方考古題好

  3. NSCA CSCS prepare package中的考古題,身為醫學系,一定知道考古的好

  4. Facebook上NSCA官方的粉絲專頁CSCS EXAM PREP,相當推薦,但內容是全英文

網路上的Slides如果有需要的可以留言或寄信給我,可以分享給你。App的部分就上網下載就可以了,我覺得基本上沒什麼差別。官方考古題的部分請上NSCA官網購買,上面有各種不同的Package,裡面有些有含Text Book有些沒有。 考古題的內容依照各個Section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題數。考古題我建議還是要買, 然後一定要先加入會員再進行考試的報名與購買考古題,因為這樣比較划算(反正官方就是推坑要你加入會員就是了)。 最後一個部分也是我覺得幫助最大的就是官方的粉絲專頁,唯一的問題是全英文,所以英文能力至少要有一定的水準。裡面會由教官每天Po出一個問題,並且在24hr之後公佈答案與詳解,我覺得跟考試內容基本上非常相近。裡面時不時也有考試通過的人的經驗分享,我覺得很有幫助。


準備時間與方式

我的準備時間其實是斷斷續續的,因為當時還一邊在醫院工作的緣故。我在今年三月份的時候快速地掃過了中文版一遍,接下來就是荒廢到七月,直到七月中旬開始利用Slides複習重要觀念,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翻翻原文書確定一下正確的觀念。之後就是寫考古題,看看自己在哪一個環節的能力比較差,再依照那個環節去做特別的加強。每天都看一下官方粉專所公布的問題,檢視一下有哪些地方不足,同樣再做加強,所以實際的準備時間大概兩個月左右的時間。 我覺得如果你具有相關的背景知識的話,那基本上不會是一件難事。 我會建議大家在時間比較有限的情況下可以先把中文版快速地掃過一次然後開始做考古題。看看考古題錯的題目來了解自己在哪一塊比較缺乏,這樣就可以完全針對問題加強。等第一次考古題寫完,把不懂的部分都確認過後可以利用Slides再來一次總複習。在這之後就可以再寫一次考古題,看看自己的補強是不是有效果。 我個人覺得在基礎科學部分對我來說是相對容易的,但是如果是非相關產業或相關科系畢業的那就會稍微辛苦一點。基本上考試的重點大概有下面幾個部分:

  1. 基礎解剖學與生理學,會考像是什麼動作用到什麼肌肉,VO2 max隨著訓練的變化等。

  2. 營養學,主要是會考你如果想要減重/增重,三大營養素應該如何分配。

  3. 訓練技巧,這部分會以影片題的方式出題,選項會有修正建議,如果你覺得影片中沒啥毛病,就選無建議,有經驗的教練應該對這方面很駕輕就熟。

  4. 訓練菜單設計,大概會給你一個Scenario,要你幫忙這位運動員設計菜單,Rep, Set, 動作選擇等等。

  5. 週期化訓練,一樣會給你一個Scenario,然後會給你他目前是處於最大肌力或是爆發力訓練階段,要你在三個選項中選擇最適合的。

  6. 體能測試,一樣是一個Scenario,會包含一位運動員的測試數據,你要判斷他哪個部分比較不足,或是會考你測驗順序怎麼安排比較適當(爆發力比最大肌力要優先測量等等)。這部分有些時候要背一點常模,很煩但是實際上考起來的感覺好像也還好。


考試策略

當天考試是在信義區,考試的過程蠻嚴謹的,不過很簡單就是按照試務人員的指示就可以了。我是選擇英文考題,這部分我之前問過一些朋友,有些人說中文翻譯得很爛,有些時候根本不知道在說什麼,建議我考英文。我自己考完之後的感想是英文對我來說沒什麼太大的問題,一些解剖生理學的專有名詞都很簡單,但是有一些連接詞或是運動項目其實要看一下上下文才知道,另外就是可能要對一些訓練動作的名稱要有一些基本的了解,不然你不知道題目想表達什麼。所以建議如果準備的時候完全沒看過原文書或是對自己的英文沒那麼有信心,那還是選中文。我覺得因為語言的關係而錯誤的題目應該是少數,不至於影響到過與不過。 我覺得考試時間算是相當充分的,所以基本上不用擔心寫不完,我自己的方式是我會把我非常有把握的題數記錄一下,然後最後稍微算一下是不是已經超過70%。如果已經超過70%基本上就穩了,就算沒有是在60%左右,期望值算一下加上不計分的題目,平常有捐發票大概也會過,所以不用太擔心。


後記

考完試之後馬上就會知道到底有沒有通過了,如果沒有通過印象中要等待90天才可以進行下一次的考試。官網上顯示在2018年在美國第一次考的通過率是58%,所以是真的要有唸書才能通過的,這也是當初為什麼我選擇CSCS的原因。考完之後櫃檯會列印像這樣的成績單給你,然後就可以走人了。

考試的結果雖然不是很高分,但是反正過了就好,我個人是覺得這樣的結果我還可以接受,也和我考完試交卷的時候預估的差不多(算一算有把握的大概有65%左右其他靠人品加一加綽綽有餘了)。大概再過一兩個月內會收到正式的證書,郵件包裹長這樣,到這裡就結束整個流程,剩下就是看你要如何養這張證照啦!

我覺得拿到證照這件事情真的只是一個開始,以健身教練而言,這張證照指考你觀念但是並沒有去檢視你的術科能力。以醫療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而言,這張證照只是讓你對於運動員的生態有更多一點的了解,但是訓練的變化、運動員心裡的變化以及賽場上的突發狀況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後續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希望對這個領域有興趣的人可以一起努力,創造出一個好的合作模式,讓台灣的運動員在賽場上發光發熱。


今天就簡單介紹到這邊,如果有問題歡迎來信詢問 Dr. M 我們下次見!

24,375 views44 comments

CONTACT

歡迎來信詢問任何相關問題

  • facebook
  • linkedin
Yoga Mats
Home: Contact
bottom of page